海阳名字由来

海阳是由建县的历史不长,在清朝雍正年间才从莱阳县分离出来;而乳山建县的时间就更短,直到上世纪40年代才从海阳和牟平各划出一部分地方组成牟海县,后来更名为乳山。

而在清朝海阳建县之后,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,当地形成了四大名村,分别是“东村”、“行村”、“徽村”和“夏村”。当时海阳的老县城在凤城,东村和夏村虽然都是村,可当时就已经很繁华,以东村为例,清朝末年曾设当铺、杂货铺、酒馆、药铺、客栈、钱庄、车行等50多家。

明洪武三十一年(1398年),为御倭患,在张家庄等渔村建起一座卫城,因处嵩山之阳,故名大嵩卫。

卫城周八里,有居民五六百户,壕外土悉属莱阳县地。

清雍正年间,河东总督王士俊清理封疆,奏请裁卫设县。

雍正十三年(1735年),清廷批准裁大嵩卫设海阳县,西以莱阳县三驾山为界,西北以莱阳县平兰社为界,北以栖霞县水头村为界,东以宁海州崮山为界。将莱阳县行村、林寺、嵩山三乡及宁海州乳山乡和普济、兴善两社归并海阳。因县地处于黄海之北,故名“海阳”。

剩余:2000